在基于“以学为中心”课堂观察的教师执教能力的研究这一校本研修主题引领下,莫小“周一有约”聚焦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了为期两轮的课例研究。本次研究的课例以数学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为中心”课堂为研究主旨,由两位教龄三年内的青年老师执教,其他年轻教师进行专项课堂观察。
继“何为课例研究”、“为什么做课例研究”、“怎样做课例研究”的学习之后,10月30日,抓住十月的尾巴,莫干山路小学全体青年教师迎来了本学期的第一次课例研究,由教龄仅一年的沈颖老师自告奋勇,进行执教。一开始,教师利用分蛋糕的故事作为导入,随即将本堂课的知识点分解成几个步骤,围绕每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并不断思考,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整节课,教师循循善诱,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自主,勇于分享,勤于思考,利用折纸、画图等方法破解本课重点,即分数基本性质的自主探究。随后沈颖老师通过多种类型的梯级题目,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学生所学,将学生的自主思考进行到底。
紧张的分组数据整理后,所有青年教师集聚会议室,马不停蹄地进行课堂观察汇报。分别对教师提问次数及理答情况、学生回答的次数及分布情况、前后测情况、作业完成质量情况、合作学习白描观察、课堂实录观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交流。
首先由沈颖老师进行说课,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意图,接着,结合各组观察到的数据,每组派学员代表从不同的切入口对这堂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交流。白描组发现讨论环节中,处于角落里的小组积极性不大,学困生的参与度不高,自主探索如何调动全班学生的思维,这是一个难题。徐腾飞老师结合自己观察的学生回答次数及分布,说出了大部分老师的通病,课堂上学生回答几率不平均,只关注举手的学生。教师提问组的鲍正辉老师指出沈颖老师的理答值得学习,但是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也存在太过简单和重复罗嗦的毛病。实录组的老师通过将视频精确到秒的分析发现,整堂课老师占据时间过多,应该将更多时间交给孩子们。在分析与交流中,老师们的研究敏感度在逐渐提升,对“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紧接着,翁燕副校长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矛盾冲突点进行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有序、有质量地进行自主探究?”等问题引起现场的热烈讨论,新老师们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出几条关于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操作,例如:小组合作任务要布置得清晰、具体、可操作;教学设计时要基于学生的起点;可以引导学生互动与互评等,各学科老师提出了学科知识、课堂常规、教案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性意见,在座老师思想的碰撞,绽放绚烂的火花。更重要的是,教师透过这节课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表示在之后的教学中会逐渐改善。
当然,课例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不止步于分析,更重要的是教学改进。基于第一次课例研究的各种讨论意见,老师们博采众长,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
一场秋雨一场寒,绵绵细雨的11月13日,第二次课例研究火热开展,钱娟萍校长、翁燕副校长、沈秋华老师一如既往,全程参与了此次王素玲老师的执教观察。
王素玲老师用一个猴子分饼干的故事引入,通过设置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并汇报自己的发现。第二个环节,王素玲老师运用逆向思维,将“三个分数相同大”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找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分数基本性质。整节课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让把探究的任务传递给学生,将探究的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引导自主得出探究的结果,从更深程度尝试贯彻“以生为本”这一理念。
针对王素玲老师的授课,不少老师提出了意见。杜海峰老师通过学生上台的讲解,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细节;钱雨雯老师为王素玲老师的课后练习题点赞,三道判断题都是错误,但是错误的知识点不一样,是一种有效练习;沈颖老师对比了上次自己的课堂,指出王素玲老师的练习题更有梯度性,适合学生的学习;陈罕玮老师关注到了整节课的节奏,认为讨论时间有些冗长,可适当缩短,以便更好地统筹和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不同学科的教师各抒己见,跳出自己学科本位的角度,从不同方面切入,对“学位中心”的课堂特征进行了深度探讨。
翁燕副校长的发言,肯定了王素玲老师的课堂:环节紧扣,水到渠成,不会使学生觉得突兀;生本课堂,探究交流,整节课以学生为主导,做了“先吃螃蟹的人”;梯度练习,发展思维,同时也提出了在场老师的观察盲点,即材料的指向性需要明确,基于学情对挑战题的再度调整等。
两轮课例研究活动的开展,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给了不同背景的老师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对“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探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当然,这不是研究的终点,而是思考的起点。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的同时,更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及改进。
洪文鑫老师认为:老师们能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在数学课堂中,在语文课堂中也要通过提问和课外材料的补充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计斯�r老师思考:怎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教师在执教本课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教材的挖掘比较深,使得课的容量大,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模型的应用和练习。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而模型的应用与学生深度的思考和亲身经历都很重要。当二者不能兼顾时,我们选择了后者,我们认为这种过程的体验对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的终身发展更有价值。怎样能把一节有厚度、有内涵的课上得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
这些思考都是新老师对于自己教学的一次审视,是弥足珍贵的,也是发自内心的。课堂需要注重学生体验,培训研修也要注重教师体验,课例研究还将继续,后续,每位老师将基于自己的观察体验,进一步进行反思提炼,总结提高。相信经过几轮的深度研修,每位老师都能在修炼过程中得到提升!
撰稿:沈玲敏 张逸尧
摄影:洪文鑫
审核:沈秋华